2023年1月12日,辽宁省开启“两会”时间,辽宁省人大代表、中国石油辽河油田总经理、党委副书记任文军接受了中国工业报专访。他表示:碳达峰、碳中和是发展大势、时代命题,辽河油田将着力建设一批“零碳联合站”“零碳采油厂”,加强与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协作,构建上下游协同产业群,持续放大减碳效应。
中国工业报:作为央企中国石油在辽宁省的地区公司,辽河油田公司如何在发展地方经济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,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、碳中和,走出一条具有石油特色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?
任文军:碳达峰、碳中和是发展大势、时代命题。截至2021年底,全球已有136个国家提出“零碳”或“碳中和”目标,覆盖全球85%的人口、90%的GDP和88%的碳排放量。
中国石油积极承担社会责任,提出了力争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、2050年左右实现“近零”排放的战略发展目标。
辽河油田稠油比例高、开采难度大,生产能耗整体呈现“一大、两高、一低”特点(能耗大,热采能耗高、设备能耗高,系统负荷低)。作为能源生产大户,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户,我们深刻认识到:必须打破传统高耗能生产模式,有效破解加油增气与节能降耗结构性矛盾,才能走好绿色转型发展之路。
CCUS(碳捕集、埋存、利用)技术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技术之一,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,目前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“窗口期”,在石油行业的推广利用前景十分广阔。辽河油田优质潜力储量整体呈现“点多面广”特点,具备大力发展CCUS资源基础。2014年以来,超前布局谋划,通过开展试验,基本形成了二氧化碳捕获、提纯、注入的完整链条;2021年,将CCUS工程列为重点突破三大战略工程之一,全力推进资源潜力评价、源汇匹配顶层设计、先导试验方案编制、配套科技攻关;2022年,被确定为中国石油6家CCUS先导试验单位之一。目前,我们正在加速推进这项工作,双229块作为辽河油田深层特低渗油藏先导试验区块,依托自产伴生气气源,把二氧化碳注入3800米深地下,整体部署11注39采,预计埋存二氧化碳236万吨,提高采收率32.5%。2022年,辽河油田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9.14万吨标煤、降幅11.6%,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同比下降5%,公司被中石油集团评为“绿色企业”。
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辽宁省两会精神过程中,我们将精耕CCUS“示范田”,以“大幅提高采收率,埋存能力最大化”为目标,聚焦驱油与安全埋存“卡脖子”难点,攻克低浓度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技术瓶颈,突破超临界长输关键技术,升级高效驱油关键技术、创新长期埋存核心技术,形成捕集、输送、驱油与埋存4大方向技术和标准系列,同时在不同类型油藏开展碳驱油协同埋存先导试验,为规模推广积累技术储备,并加强与中国石油驻辽炼化企业协作,构建上下游协同产业群,持续放大减碳效应。预计到“十四五”末,将实现碳利用与封存100万吨/年,相当于植树900万棵或60万辆经济型汽车停开1年,初步建成地区碳封存服务基地。
中国工业报:可以看到,辽河油田近年来已经在实现“近零”排放的战略发展目标中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,那么除了突破关键技术和解决“卡脖子”问题之外,下一步还将集中力量实施哪些重要举措?
任文军:未来辽河油田还将通过优化产量结构,开展管理节能,实施技术降耗,全力做好传统石化能源消耗的“减法”;通过实施地热资源效益开发、余热利用、风电光伏绿色替代,做好清洁能源利用的“加法”,着力建设一批“零碳联合站”“零碳采油厂”,努力形成生产和生态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格局。
我们的目标是,到“十四五”末,油气生产常规能耗总量下降25%左右、新能源占比10%左右、碳减排20%以上,让油田发展更加绿色、生产更加低碳。(张永杰)
